掃描打開手機站
隨時逛,更方便!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生活小竅門 > 生活妙招

2023年冬至是在月頭還是月中

時間:2023-11-06 17:59:53 來源:趣丁網(wǎng) 作者:丸子

冬至是一年之中比較常見的一個節(jié)氣,也是冬天里面的一個節(jié)氣,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份,這個時候天氣會比較冷。根據(jù)日歷顯示,今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,陽歷來看是在月尾,如果按農(nóng)歷是在月初。

2023年冬至是在月頭還是月中1

2023年冬至是在月頭還是月中還是月尾

根據(jù)日歷顯示,2023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,農(nóng)歷十一月初十。按照陽歷來看,今年冬至是在月尾的,按照農(nóng)歷來看,今年冬至是在月初。

冬至,又稱為“冬節(jié)”、“長至節(jié)”等,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一個重要的節(jié)氣。冬至日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,是全年中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長的一天。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長的一天,過了冬至,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,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: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長之至。

冬至,又稱“冬節(jié)”、“賀冬”,是華夏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,也是八大天象類節(jié)氣之一。冬至日,太陽直射南回歸線,北半球白晝最短,黑夜最長,數(shù)九寒天從冬至開始。

2023年冬至是在月頭還是月中2

冬至吃什么風俗食物

1、餃子

諺語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?!边@種風俗,是因紀念醫(yī)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,后來,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,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*俗。

2、餛飩

過去老北京有“冬至餛飩夏至面”的說法。相傳漢朝時,北方匈奴經(jīng)常騷擾邊疆,百姓不得安寧。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,十分兇殘。百姓對其恨之入骨,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,取“渾”與“屯”之音,呼作“餛飩”。恨以食之,并求平息戰(zhàn)亂,能過上太平日子。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,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。

3、吃羊肉

冬至吃羊肉的俗據(jù)說是從漢代開始的。相傳,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,覺得味道特別鮮美,贊不絕口。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風俗?,F(xiàn)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,吃狗肉、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,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。

4、湯圓

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。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,“圓”意味著團圓、圓滿,冬至吃的湯圓又叫“冬至團”。古人有詩云:“家家搗米做湯圓”,“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

南方地區(qū)民諺云:“冬節(jié)大如年”、”“冬節(jié)沒返沒祖宗”。意思是外出的人,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,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。海峽兩岸的同胞,都很看重冬至,把冬至當作團圓節(jié)。

2023年冬至是在月頭還是月中3

冬至的習俗

1、祭祖

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、潮汕、浙江部分地區(qū)延續(xù)祭祖的傳統(tǒng)習俗。家家戶戶把祖先像、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,安放供桌,擺好香爐、供品等。祭祖的同時,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叩拜神靈,以祈福來年風調(diào)雨順,家和萬事興。

2、吃燒臘與姜飯

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,冬至這天,大多數(shù)廣東人都有“加菜”吃冬至肉的風俗。潮汕一帶有“冬節(jié)丸,一食就過年”的民諺,俗稱“添歲”??图胰苏J為,冬至時的水味最醇,所以,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。

3、吃年糕

杭州人冬至吃年糕,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(xiàn)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。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,冬至吃年糕,年年長高,圖個吉利。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,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。湖南湖北一帶,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。

4、吃冬至團(冬至丸)

在南方一些地區(qū),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(冬至丸),取其團圓的意思。每逢冬至清晨,各家各戶磨糯米粉,并用糖、肉、萊、果、蘿卜絲等做餡,包成冬至團,不但自家人吃,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。實際上,冬至吃湯圓,是我國的傳統(tǒng)習俗,在江南更是普遍,民間也有“吃了湯圓大一歲”的說法。

5、吃餃子,喝羊肉湯

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(qū),每年冬至日,有吃餃子的習俗。相傳醫(yī)圣張仲景告老還鄉(xiāng)時看到受凍的百姓,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,包成像耳朵的樣子,做成一種叫“驅寒矯耳湯”的藥物,施舍給百姓吃。后來,每逢冬至,人們便模仿做著吃,形成了習俗。

用戶評論

注:網(wǎng)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本類排行
查看更多
  • 生活妙招
  • 家居保養(yǎng)
  • 衣物護理
  • 低碳環(huán)保
  • 安全急救
  • 生活用品
  • 防騙技巧
  • 科普答疑